▎藝術收藏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北美館〖小中現大〗,走訪藝術文化工作先驅者|蕭麗虹40年的收藏世界 ▎

▎What is the meaning of art collection?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presents 〖 Small is Bountiful : Margaret Shiu’s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 let’s visit Margaret Shiu’s 40 Years of collecting world, the Pioneers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Culture. ▎

「當時典藏那些藝術品,為什麼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因為代表它們在那個時候,那一霎那,時間對了!你就知道,它們有話要說。」

When I collected those creations, why so meaningful to me then?
For that, they represent the moment, that instant.  Once it is the right time, you will know that the work has something to tell.

— 蕭麗虹 Margaret Shiu

「收藏」這個詞彙很直白的意思,就是收集並保存有價值的物品並置於某處。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收藏的癖好,物件的類型千變萬化,型態尺寸可大可小,小從郵票、紙膠帶、珠寶首飾;大至運輸工具,像是汽車、船隻或者是裝置藝術品之類的物件。集中管理東西的習慣好像就是人的本能特質,反而是追求極簡的行為則是後天演變的舉動。

近代最為人熟知的藝術收藏家非她莫屬,美國作家、收藏家、藝術商|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她對於畢卡索、塞尚、馬諦斯、海明威等世界知名文化人來說絕對是舉足輕重的存在,是朋友亦是專業領域上的前輩,可以說是推動二十世紀藝術文化的重要推手。


「畢卡索曾經過說,你在創新時,因為創作的過程太複雜,所以成果勢必很醜。但是那些在你之後跟進的人,不必擔心如何創作,因此能夠做得很漂亮。」

—葛楚曾在她的自傳說道

獨到的眼光、過人的勇氣、不畏懼主流世界的變化,作為一個與藝術文化並行的人物,這些特質應該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圖片取自中時電子報

蕭麗虹(1946-2021)
出生於英屬香港,1976年移居來台、1986年與臺灣共度解嚴帶來的不安與動盪、1996年後社會逐步開放與經濟穩定,進入千禧年後的數位影音世代。

來台過程中藉由修習亞洲藝術史,瞭解當時臺灣重要藝術家,本身作為一位創作者,不斷學習陶藝創作並曾獲得「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及「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獎等殊榮,絕非是個空殼子藝術家。


或許我們不能夠把葛楚‧史坦與蕭麗虹相提並論,畢竟不同的時代背景、所做的事情類型、影響的世代廣度與深度都不是再同一個水平上的東西。

但,當我們把視角縮小至亞洲台灣這個範圍,回顧台灣90年代的藝文環境,她與許多知名藝術家相知相惜;2000年與賴純純(雕塑藝術家)共同成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推動及協助女性在藝術產業中發展;2009年,與吳瑪悧(高師大跨域所副教授)共同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為臺灣「藝術介入社會」寫下新頁,更以此獲得第11屆「台新藝術獎」*,蕭麗虹在整個現代藝文產業裡頭的影響力,似乎就不再是無波瀾,不起漣漪。

吳瑪悧《咬文絞字-Pop Art, Art Nouveau》,1993,壓克力、碎紙,21x16x10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黃文浩《上帝與我》,1996,節拍器、雜誌紙,57x12x14.5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鄭亭亭《非志願性讀者》,2011,數位彩色噴墨,30x40cm,共45件,藝術家自藏。Gogo.W攝
姚瑞中《兩粒一百(臨吳彬〈羅漢圖〉及文徵明〈蕉蔭仕女圖〉)》,2007,手工紙本設色、金箔,70x100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有的時候,藝術收藏不見得需要走在流行市場的尖端,跟著金錢價值的流動隨波逐流,當市場熱度退燒不再追捧這些潮流藝術時,看著手上那些只為了蹭熱度而下手的「收藏品」漸漸失去當初的價值,我們是否會去譏笑被當成韭菜的自己?


「藝術收藏」這個行為就只是每一個人在美學方面,自我修煉的成果展現,當它巧遇認同與稱讚時,可以說我們遇見同行愛好者;當它面臨批評與奚落時,可以說我們抱持不同的藝術偏好。

本就可以被賦予千萬種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從經濟水平教育背景消費習慣的差異中就可以窺知一二,它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更沒有灰色地帶


竹圍工作室,造夢任我行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圖左)與駐村及來訪的國際人士。 取自竹圍工作室,記者周美惠攝

從多方面的面向去支持並協助藝術創作者,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去執行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行為。而蕭麗虹卻單純懷抱著當初投入藝文產業的初衷,一直持續從中年堅持到人生的盡頭,看見每一個藝術創作者、每一件創作品本身所帶出的動機與理念,進而給予最直接給力的輔佐。

把藝術文化從單獨寂寞的創作者中帶出來,延伸到更廣的地域環境,創造出許多不同的契機並搭建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場域,將在地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認知引出來,進而達到普及生活美學的行為建構。

「小中現大」由北美館展覽規劃組組長|余思穎擔任策展人,為緬懷蕭麗虹於2021年贈與北美館其近40年的藝術收藏而策劃的紀念收藏展。

展覽以這批包含26位臺灣藝術家共計62件的作品為核心,透過北美館的重新規劃,結合美術館本身既有的典藏品、部分借展的作品與藝術家聯合重製相關創作裝置,構築延伸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台灣當代藝術收藏展,追念她那一顆對藝術文化熾熱且永不退縮的心,藉由不同的形式來延續她一直以來忠於推廣國際文化交流、社會環境永續議題並同時支持年輕藝術創作者的行動初衷。

莊普《妳就是那美麗的花朵》,1997,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對於一般普羅大眾而言,這一檔收藏展並不會像平常我們去看當代藝術展時,多數展出的作品都是看不懂的概念藝術、不知所以然的數位錄像作品或者是大到不行的裝置藝術等等,那般困難理解的內容。透過北美館的重新解析與設置,我們反而可以透過簡潔的參觀動線與館方製作的小本子,逐一的進入1990年代以後,台灣當代藝術的脈絡空間裡。

《小中現大》展場空間,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Gogo.W攝

策展人將展場劃分為四個部分「宇宙的胎動」「想像無邊,真實無界」「心與語言,形塑世界的界限」「愛恨憎妒,聚成第二層地表」。說老實話,筆者有聽沒有懂,希望不是因為我的知識淺薄,而沒有辦法好好理解這四句極具詩意的文辭。

王德瑜《No.80-1》,2022,布料、鼓風機,255 × 290 × 280公分,藝術家自藏。Gogo.W攝

繪畫創作的媒材千萬種,吳學讓〈群鵝〉中西美學交融的水墨表現,即是蕭麗虹的第一件收藏;賴純純〈行雲流水篇〉臺灣產桂竹製造的紙張,融入自然的型態於其中,串連起山水流水的意象表現;陳張莉〈雲與山的對話〉直覺應用油彩將生命萬物的概念,彰顯於畫面中;蕭勤〈無題〉大筆揮毫水藍色壓克力的筆觸,形成氣韻流動的樣貌;莊普〈妳就是那美麗的花朵〉代表性的印記技法,結合攝影與現成物搭建出多重趣味的巧思;陳文祥〈實物聖母抱嬰#2〉從塑膠花袋的輪廓轉換成「聖母像」的連結,進而顯現出一種莊嚴的感覺。

蕭勤《無題》,1996,壓克力顏料、紙,50x67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陳文祥《實物聖母抱嬰 #2》,2010,塑膠袋、金屬夾、紙,57x42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廖祈羽《Twinkle Series—Elena》,2011,單頻道錄像裝置,2分45秒,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Twinkle Series—Lydia、Hina、Lucy、Sarah、JiMin、Chun-Mei、Nigella and Nigella、Alice〉,2011(2022重製),三頻道錄像裝置,各2分45秒,藝術家自藏。Gogo.W攝
黃建樺《走獸系列》,2006,攝影〈金屬相紙、鋁板〉,120x186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梅丁衍《1997》,1997(2020重製),數位輸出、燈箱,63x95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Gogo.W攝

當慢慢地研讀端詳每一位藝術家在當下,產出作品背後所帶出的時代背景與創作者自身的歷程脈絡時,我們似乎就可以從這些被具體化的物件中,有效地理解並清晰的劃分出藝術文化是如何能夠將無形的時代事件,轉化為有形的狀態來闡述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5月15日下午北美館將舉辦「翫藝:收藏家與藏品」座談會,特別邀請文心建設執行長|葉曉甄、Vogue Taiwan總編輯|孫怡,以及當代藝術收藏者暨贊助者|陳泊文,分享收藏當代藝術的養成歷程、觀點與方法。

活動採預約報名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擊下方連結,報名參加


小中現大-蕭麗紅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室3A(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館長|王俊傑
策展人|余思穎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7月17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17:30,週六 09:30-20:30,週一休館
購票|全票30元,優待票、市民票15元,詳細資訊請點我查詢更多
官網|請點我
社群平台|INSTAGRAMFACEBOOK


Advertisement

Leave a Commen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