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終於在4月23日正式與全世界連結起對話的網絡!▎

再次詮釋九○年代至今,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文化、社會、政治意涵,回顧並展望未來的未知,建立起台灣更為美好的藝文世界。

2022年4月23日終於在義大利水都迎來,因 Covid-19 延宕至今的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Venice Biennale,「簡稱威尼斯雙年展」)。

歷屆都由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台灣館,館方在年初歷經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原訂將由一位台灣知名原民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Pavavaljung)代表展出,因涉嫌一起妨害性自主事件,北美館「為維護台灣之國際外交形象與聲譽,同時避免台灣館之藝術表現討論失焦」為由,取消與其合作。在多方商討研擬後,迅速規劃出備案並積極與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積極協調,使台灣依舊有機會登上兩年一度的國際舞台。

第五十九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臺灣館(簡稱台灣館)主題為「不可能的夢 Impossible Dreams」,依舊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為公眾展示。

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不可能的夢」展場主視覺,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202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不可能的夢」展出現場,202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次台灣館集結了自1995年起,歷屆以來參展的精華回顧,就如同在第五十一屆(2005)時台灣館為探討並重新詮釋九○年代以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文化、社會、政治意涵,將過去五屆22位參展藝術家作品重新彙整並以新的語言詮釋,如同此屆的策展概念,再次以不同的面向並利用文獻資料的整合,創造出一個歷史性的回顧,建立起台灣與國際對話的平台。

Taiwan Exhibitions (1995-2019), Courtesy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m。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995-2019)。(圖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不可能的夢

Impossible Dreams

「不可能的夢 Impossible Dreams」策展理念

本屆的展覽主題為「不可能的夢」,「不可能」在此意指「尚未成為可能」,描述未來更為美好的人事物與世界的情況與希望,作為台灣館自1995年至2019年,參展以來的歷程回顧並展望未來與其對話。

「夢」,比擬成一種容器、停駐站與幻影,乘載著時間和空間兩種無形的概念相纏繞。「夢」創造一條無形的路徑,將現實與幻境、意識形態到無意識界域連結起來,任由想像力自在翺遊其中;與此同時,「夢」也具現了負面混亂的情緒與狀態,不斷復頌的混亂的故事。

「不可能的夢」展場,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202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核心|「文獻展示」、「國際論壇」

北美館將台灣自1995年來,參與過13屆的展覽內容,劃分成為兩條軸線「文獻展示」和「國際論壇」以引導出更為深化得記憶對話,藉此從當前危機的限制中,誘發出努力實踐未來的可能性。

「文獻展示」由北美館策劃,將建構一個尚待被重新啟動的記憶空間,敘述歷屆展覽主題概念、展場影像、視覺文宣設計、記錄片段,與幕後籌備團隊相關文獻資料。用以反思歷年台灣館如何藉由直面歷史、日常社會議題等的多元當代藝術,透過國際舞台再次呈現「臺灣文化脈絡與觀點」。

「國際論壇」則由總召集人|派翠克佛洛雷斯 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系藝術研究教授,曾多次擔任韓國雙年展策展人之一、2019年新加玻雙年展藝術總監),以及資深策展人|徐文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吳瑪悧,擔任各場次主持人,並規劃邀請國內外學者、藝術家一同參與,試圖以「論壇」為方法,從各個面向重新思考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台灣館,並回應當今世代的關鍵議題,鼓勵觀點共存、解放已固化的知識面,將其導向開放性結局。

國際論壇召集人|派崔克・佛洛雷斯 Patrick Flores, Convener of International Forum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不可能的夢 Impossible Dreams」
展品類型

回首台灣館歷年來在威尼斯展出的眾多藝術創作,其中包含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之作品》、湯皇珍《我去旅行V / 一張風景明信片》、蔡明亮《是夢》、陳界仁《帝國邊界》、張乾琦《中國城》(部分)、謝德慶《跳》等,再次將當時展出的熱度延伸至2022。

【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
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圖像攝影/楊天帥,典藏藝術網)。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之作品》】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圈》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圖像攝影/楊天帥,典藏藝術網)

【蔡明亮《是夢》】
蔡明亮《是夢》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圖像攝影/楊天帥,典藏藝術網)

【陳界仁《帝國邊界》】
陳界仁《帝國邊界》於「不可能的夢」中展出。(圖像攝影/楊天帥,典藏藝術網)

主題論壇

四場論壇分別從各種主題延伸展開:
A.「是什麼構成了國家館?國家館又產生什麼?」> 探討台灣館的起源與轉變。
B.「時間、身體、科技」>深掘身體能動性與時間、科技中介之關係。
C.「歷史生態學」> 細究自然與人文歷史之間的緊密交織。
D.「他人的自由 / 他種自由」> 則討論人們面對自由、暴力、抗爭等緊迫政治議題時的分歧與凝聚。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於4月21日開幕式現場。2022。(圖像攝影/楊天帥,典藏藝術網)

日前(21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 (Palazzo delle Prigioni)順利完成開幕式,並將自4月23日起向大眾開放。當天開幕式,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國際論壇」召集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駐義大利台北代表處大使|李新穎等主要人士出席慶賀。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2022。(圖像攝影/楊天帥,典藏藝術網)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自己是首次以北美館館長身份參與,過去曾以藝術家身份參與此等盛會。他解釋道,標題的「夢」有兩個含義,一種是「我們日常生活對夢的想像,另一種就是台灣在國際舞台裡面,我們怎麼在國際發聲和對話」,而「不可能的夢」之意,其實是還未可能,箇中包含了對未來的更美好的響往。

過去台灣曾經能夠以「國家館(Pavilion)」的名稱站在這個國際舞台上,而後因為諸多政治因素轉而以平行展的形式呈現,即使中文字面仍然使用「台灣館」,但在英譯上則沒有使用「Pavilion」一詞,而是使用「Taiwan Exhibition」,主要原由為主辦方不同意。

至今台灣依舊處於如此兩難的平面上,或許把一切對於現實的期望與改變放置於夢境中才是一個最好說服我們自己的方式吧?!永遠以「期許」的心態來看待台灣未來在藝文領域上的位置,可能比較不會受傷害吧?究竟這檔在如此短時間內生出來的「台灣館」,是否真的可以在威尼斯雙年展中有效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對話連結,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展覽訊息】
.展覽地點

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Castello 4209, San Marco, Venice
.開放時間
2022年4月23日至9月25日
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2022年9月27日至11月27日
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週一休館,4/25、5/30、6/27、7/25、8/15、9/5、9/19、10/31及11/21特別開放
.免費對大眾開放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原訂展覽內容,可以到以下連結延伸閱讀。

https://artemperor.tw/focus/4460
〈【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不可能的夢」開展:回顧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走過的路冀望將來
https://artouch.com/news/content-63789.html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蔓生:撒古流」 從斜坡文化蔓延四個展區與新作 反思跨族類的共存關
https://artemperor.tw/focus/446

*文章資訊參考:

典藏藝術網 ARTouch.com,2022/04/22,楊天帥
https://artouch.com/news/content-63789.html
聯合新聞網,2022/01/13,聯合報 / 記者陳宛茜劉星君https://udn.com/news/story/12660/6029523

Advertisement

Leave a Commen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